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又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國家,大約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水稻起源的中心。近來,我國水稻有很大發展,全國栽培面積5億畝左右,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強。我國水稻總產量屬于世界之首,被譽為世界第一稻米生產大國。我國每年水稻播種面積不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0%,但生產的糧食占糧食總產量的45%;稻米出口量占我國所有糧食總出口量的70%。水稻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根據古文獻記載,在神農氏和黃帝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就開始播種五谷,稻被列為五谷之一?!妒酚洝は谋炯o》“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為史書最早記載。在原始社會時期,栽培稻就已經分布于長江、珠江和黃河流域的部分地區。近30年來,在全國各地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原始社會遺址中,所保存下來的炭化稻谷就足以證明。其中,很多炭化稻粒形態還保存得相當完好,這給研究水稻的起源和進化程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歷史學家認為,稻種的馴化栽培,大約開始于舊石器時期的晚期即中石器時期,稻種由野生到栽培的發展進程大致不少于1萬年。根據考古發現,大約距今7000年前,在我國長江流域下游已經栽培著比較優良的水稻品種。
1921年,在河南澠地仰韶村新石器遺址發現稻遺存,C14測定為距今5000年前。1955年,在安徽大城墩新石器遺址燒土層中發現稻粒結塊。1955年,在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天門縣石家河及武昌洪山三處新石器遺址發掘出在燒土中混合有大量稻殼,距今大約在4000~5000年以前。1956年,在云南省劍川縣海門口、賓川縣白羊村和元謀縣大墩子新石器遺址燒土層中發現有炭化稻粒。其中,賓川遺址經C14測定為3700多年。1957年,在安徽省境內的新石器遺址發現炭化稻谷,經C14測定為距今5700多年。1956~1960年,在云南省昆明滇池周圍十多處新石器遺址發現很多紅陶片上存谷殼印痕。1956~1958年,發掘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漾遺址,發現水稻種子,經鑒定有粳稻和秈稻,經C14測定年代,距今4700多年。1974年,在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新石器遺址發現大量秈稻谷粒,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000多年。上述各遺址炭化稻谷年代均為新石器早期直到晚期,即距今4000~7000多年。這些稻種的共同特點和現在的秈、粳稻品種是很相似的。由此說明我國稻種栽培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關于稻種的傳播,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期。在河南澠池仰韻村遺址和浙川黃楝樹遺址中出土的稻種,距今都有5000多年的歷史,可見中國在夏商時代的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已廣泛種植水稻,至周代而益盛。這時中國與某些鄰國已有往來,例如,周初“武王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尚書·洪范》),又如“越裳氏重三譯而來”(《通鑒輯覽·周成王》)。這可能是中國與朝鮮、越南正式往來的開始。當時我國北方與朝鮮毗連地區和我國南方滇、桂等地與越南接壤地區,兩地人民早有往來,在相互交流農作物種子的同時,把我國北方的粳稻傳到朝鮮、南方的秈稻傳到越南。2000年前,我國水稻東傳日本。1000年前,傳到菲律賓。公元前15世紀前后,定居在印度河盆地和恒河上游的居民,還不知道水稻;公元前1000年,印度梨俱吠陀還未見有稻字的記載;公元前10世紀初,印度開始在恒河流域栽培稻谷,其栽培稻種的歷史要比我國晚。
我國不僅栽培水稻歷史悠久,稻谷的品種也最多。建國后,***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開展全國性的農家水稻和野生稻品種調查,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資料已編入《全國稻種資源目錄》的達29939份;1979年以后,全國各地又陸續征集,經幾十年不斷征集,其總數已相當可觀。
我國稻種中,地方品種資源占77%;優質稻米和香米、紫米等珍貴稀有品種約占10%;還有一部分是建國后培育的新品種和從國外引進的品種。
我國的野生稻品種很多,分布在福建、廣東、云南等7個省的140個縣。多數野生稻米品質優良,有的可供食用,有的可供藥用,并能抵抗白葉枯病和稻飛虱,是培育雜交品種的理想親本。